第40章 琼草堂之对
“杭州之有西湖,如人之有眉目,盖不可废也……”见李格非及高俅二人迟迟不肯出言,苏轼以为这二人对自己所说存疑,干脆自己出面,慢慢的说道:“某去年调任杭州,贝西湖已半为葑田,雨水多时无‘法贮蓄;而干旱年月,则湖枯水涸。
窃以为,保西湖就是保杭州。
遂呈朝《乞开杭州西湖状》,举西湖不可废者有五,请朝廷准予疏浚西湖……” 他叹了声,道:“其实,早在熙宁四年,某任本州判官时,便曾有虑此事。
几番调研发现西湖的疏浚实取决于六井的畅通,遂对本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。
但次年,修复六井一事甫启,某便调离本地,徒留此憾事……” “再度来杭,某观西湖,盖因疏于治理,已是荒草丛生、湖水干涸、到处淤泥,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,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……” 言及此处,他长声叹息,难掩忧色。
高俅接口说道:“西湖一旦湮废,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,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也将丧失殆尽。
酿酒之业也必定无以为继,杭州可是本朝最大的酿酒之地,西湖一废,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。
“茆山和盐桥二河,纵贯南北,与江南运河相沟通,是杭州城交通之紧要。
湖水充沛之时,二河以西湖为水源,不仅河道通畅无淤,而且河水还可为城中万民所取用。
但湖水一旦枯竭,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,结果是咸潮倒灌,沿河斥卤,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,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,其耗费十分巨大。
更为严重的是,随着西湖的湮废,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,百姓生存都成问题。
” 他言语条理清晰、有理有据,最后不容置疑的总结道:“是以,全面疏浚西湖、整理杭州水道,实在不行,且刻不容缓。
” 王棣静静的听着,时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。
在原本的历史上,疏浚西湖是苏轼知杭州的主要政绩。
事实上,他上呈《乞开西湖杭州状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,之后历时四个月,成功将西湖改造成美景。
考校?如何考校? 只听苏轼缓缓说道:“朝中已准疏西湖。
只是,这事说来容易,真要操作起来很是棘手。
棣哥儿,若是你来主导此事,会作何筹谋?” what?竟会用这种大难题来考校?王棣脸上肌肉扯了扯。
若是放在后世,有大型机器施工,像疏浚西湖这样的事根本算不得大工程。
可在全凭人力劳工作业的年代,的确是件伤脑筋的事。
施工期间定会遇到种种问题,若没有前期最大可能的作好各应对方案,要么半途而废,要么竣工会变的遥遥无期。
在那世,王棣游玩西湖,曾详细了解过这个世界闻名景点的历史渊源,其中便有苏轼治理西湖的始末。
苏轼既有此问,想来并未完成详尽可行的治湖方略,大方向自是有的,诸多细节未必想通。
王棣既然明白了其中关节,自然不会露怯。
“子瞻
窃以为,保西湖就是保杭州。
遂呈朝《乞开杭州西湖状》,举西湖不可废者有五,请朝廷准予疏浚西湖……” 他叹了声,道:“其实,早在熙宁四年,某任本州判官时,便曾有虑此事。
几番调研发现西湖的疏浚实取决于六井的畅通,遂对本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。
但次年,修复六井一事甫启,某便调离本地,徒留此憾事……” “再度来杭,某观西湖,盖因疏于治理,已是荒草丛生、湖水干涸、到处淤泥,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,山色空蒙也非复往昔……” 言及此处,他长声叹息,难掩忧色。
高俅接口说道:“西湖一旦湮废,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,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也将丧失殆尽。
酿酒之业也必定无以为继,杭州可是本朝最大的酿酒之地,西湖一废,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。
“茆山和盐桥二河,纵贯南北,与江南运河相沟通,是杭州城交通之紧要。
湖水充沛之时,二河以西湖为水源,不仅河道通畅无淤,而且河水还可为城中万民所取用。
但湖水一旦枯竭,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,结果是咸潮倒灌,沿河斥卤,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,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,其耗费十分巨大。
更为严重的是,随着西湖的湮废,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,百姓生存都成问题。
” 他言语条理清晰、有理有据,最后不容置疑的总结道:“是以,全面疏浚西湖、整理杭州水道,实在不行,且刻不容缓。
” 王棣静静的听着,时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。
在原本的历史上,疏浚西湖是苏轼知杭州的主要政绩。
事实上,他上呈《乞开西湖杭州状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,之后历时四个月,成功将西湖改造成美景。
考校?如何考校? 只听苏轼缓缓说道:“朝中已准疏西湖。
只是,这事说来容易,真要操作起来很是棘手。
棣哥儿,若是你来主导此事,会作何筹谋?” what?竟会用这种大难题来考校?王棣脸上肌肉扯了扯。
若是放在后世,有大型机器施工,像疏浚西湖这样的事根本算不得大工程。
可在全凭人力劳工作业的年代,的确是件伤脑筋的事。
施工期间定会遇到种种问题,若没有前期最大可能的作好各应对方案,要么半途而废,要么竣工会变的遥遥无期。
在那世,王棣游玩西湖,曾详细了解过这个世界闻名景点的历史渊源,其中便有苏轼治理西湖的始末。
苏轼既有此问,想来并未完成详尽可行的治湖方略,大方向自是有的,诸多细节未必想通。
王棣既然明白了其中关节,自然不会露怯。
“子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