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0章
“皇帝呢?”太后又问。
“陛下在和高掌印说话呢。
” 听到高掌印三个字,太后又沉默了片刻:“今日早上,周行章受到了皇帝的申斥,一来是因为昨夜脱火赤等人秘密离京之故,二来也是他在给哀家的人一个下马威。
要让他们知道,谁才是真正的主子。
” “娘娘不生气吗?” “生气?”太后笑,“哀家从来不是个权欲熏心的人,若此刻因为他不敬我而生气,未免太小题大做。
他想培植人手,能想到从司礼监入手,也算是他有几分聪明。
” “宁王如今还在京中吗?” “回娘娘,还在。
”孟司记道,“先前说只回京五日,后来因脱火赤入京,所以把宁王殿下一道留在了京师中,不过最迟到下月,他便要去应天府了。
” 梁王已经没了,如今皇帝身边亲近的兄弟只剩下宁王一个,有时太后自己也拿不定主意,不知是该让宁王就藩,还是继续为了皇帝的江山而南征北战。
“你说哀家是不是操心太多了。
”太后自嘲地笑了声,“哀家恨不得把自己这些年悟到的东西掰开揉碎般喂进皇帝的心里去,又想一步步将他的路铺平铺好,让他在哀家走后,也能坐稳这个江山。
可不知是怎么了,哀家心里依然觉得不安。
” 她咳嗽了几声,拢了拢衣襟:“纵然进了春天,这天气总是这么冷。
” 孟司记默默将炭盆移得更近了些,太后轻声问:“青月,你也不能总这么守在哀家身边,若有一日哀家不在了,你又该到哪去呢?” 这句话像是打开了什么闸门,孟司记的眼泪猛地就掉了下来。
她跪倒在太后面前,膝行几步,啜泣着说:“娘娘不要说这样的话。
” 太后笑着拉她:“你这孩子,都什么年纪了还这样哭哭啼啼,没个轻重。
哀家这么说是哀家顾念着你,又不是哀家即刻就要去见先帝,你别这么伤心。
” “哀家这几日帮你想了个好出路。
”太后轻声说,“皇帝才立后,宫里的很多事都要人操持,这些年来没有人比你更懂这些,你若愿意,哀家可以发一道懿旨,让你入宫为嫔为妃,也算是哀家给你多留一重保障和依靠。
当然,你若不愿,哀家也不强求。
” 孟司记仰头看着太后:“奴婢不愿去想这些,奴婢要生生世世都陪在娘娘身边。
” “傻孩子。
”太后眼底也有了些许泪意,“哀家半截身子快要埋进土里,你可别走岔了路。
映禾也快要嫁人了,刘司赞也出了宫,哀家身边的人一日少过一日,哀家何尝不觉得痛心呢?” 孟司记泪眼朦胧道:“奴婢叩谢娘娘厚爱,奴婢已经有喜欢的人了,娘娘美意恕奴婢不能领受。
” 太后听罢虽有些意外,但显然还是欣喜更胜一筹:“这是好事,是哪家的郎子,可要哀家为你们赐婚吗?” 到这一句时,孟司记反倒有些犹豫了:“虽然不是高门官宦家的公子,但也守着自家的清规戒律,大概是不愿娶我这种成过
“陛下在和高掌印说话呢。
” 听到高掌印三个字,太后又沉默了片刻:“今日早上,周行章受到了皇帝的申斥,一来是因为昨夜脱火赤等人秘密离京之故,二来也是他在给哀家的人一个下马威。
要让他们知道,谁才是真正的主子。
” “娘娘不生气吗?” “生气?”太后笑,“哀家从来不是个权欲熏心的人,若此刻因为他不敬我而生气,未免太小题大做。
他想培植人手,能想到从司礼监入手,也算是他有几分聪明。
” “宁王如今还在京中吗?” “回娘娘,还在。
”孟司记道,“先前说只回京五日,后来因脱火赤入京,所以把宁王殿下一道留在了京师中,不过最迟到下月,他便要去应天府了。
” 梁王已经没了,如今皇帝身边亲近的兄弟只剩下宁王一个,有时太后自己也拿不定主意,不知是该让宁王就藩,还是继续为了皇帝的江山而南征北战。
“你说哀家是不是操心太多了。
”太后自嘲地笑了声,“哀家恨不得把自己这些年悟到的东西掰开揉碎般喂进皇帝的心里去,又想一步步将他的路铺平铺好,让他在哀家走后,也能坐稳这个江山。
可不知是怎么了,哀家心里依然觉得不安。
” 她咳嗽了几声,拢了拢衣襟:“纵然进了春天,这天气总是这么冷。
” 孟司记默默将炭盆移得更近了些,太后轻声问:“青月,你也不能总这么守在哀家身边,若有一日哀家不在了,你又该到哪去呢?” 这句话像是打开了什么闸门,孟司记的眼泪猛地就掉了下来。
她跪倒在太后面前,膝行几步,啜泣着说:“娘娘不要说这样的话。
” 太后笑着拉她:“你这孩子,都什么年纪了还这样哭哭啼啼,没个轻重。
哀家这么说是哀家顾念着你,又不是哀家即刻就要去见先帝,你别这么伤心。
” “哀家这几日帮你想了个好出路。
”太后轻声说,“皇帝才立后,宫里的很多事都要人操持,这些年来没有人比你更懂这些,你若愿意,哀家可以发一道懿旨,让你入宫为嫔为妃,也算是哀家给你多留一重保障和依靠。
当然,你若不愿,哀家也不强求。
” 孟司记仰头看着太后:“奴婢不愿去想这些,奴婢要生生世世都陪在娘娘身边。
” “傻孩子。
”太后眼底也有了些许泪意,“哀家半截身子快要埋进土里,你可别走岔了路。
映禾也快要嫁人了,刘司赞也出了宫,哀家身边的人一日少过一日,哀家何尝不觉得痛心呢?” 孟司记泪眼朦胧道:“奴婢叩谢娘娘厚爱,奴婢已经有喜欢的人了,娘娘美意恕奴婢不能领受。
” 太后听罢虽有些意外,但显然还是欣喜更胜一筹:“这是好事,是哪家的郎子,可要哀家为你们赐婚吗?” 到这一句时,孟司记反倒有些犹豫了:“虽然不是高门官宦家的公子,但也守着自家的清规戒律,大概是不愿娶我这种成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