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章 刘彻的教导
为何不一样呢?
太学不发书的。
儒家之作,在刘徽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,都是手抄的。
纵然造纸术出来了,不代表太学会统一印刷书本的内容。
因而,太学的学子们或者抄各家的,亦或者抄别人的。
手抄的书本,岂能无错。
有错,拿着书本就得论,一个个先生都争论他们的书本才是对的。
一件小事,吵了好些年了,刘徽没有想到回到长安她还能再听到吵。
提起修书修史一事,正好一提。
“林公真是处处心系父皇,甚好,甚好。
听闻太学内的老师,每人拿的书本都不太一样,为此太学先生每回都要为了课本上的内容争吵不休。
比起关心起鸣堂修史的事,我想听林公说说,太学内因为课本不同而争论的事如何处置?”刘徽必须肯定对方,不肯定,怎么能挖坑。
该管的事不管,不该管的事一天到晚乱管。
太学的事,刘徽听说不少时间了,到现在都没有人解决,像样吗? 某一个林公对于刘徽手里要管的事情太多,自是不满的,因为不满,也不掩饰希望刘徽把事情交出来的心思。
乍听刘徽提起太学的事。
“不只是太学,各地的府学都有如此情况。
”东方朔适时的补充一句,好让人知道,情况并非个类,而是早有。
“既然提起了,就说说吧,如何解决。
”刘彻适时的接过话,等着臣子们想出解决主意的办法。
东方朔一眼扫过刘徽道:“其实长公主在鸣堂的办法套用即可。
” 现成的法子,刘徽用了,而且用得极好,有什么道理不用? “陛下,不妥。
按鸣堂那一套,经书着作还是原来的样子?”鸣堂的法子,无非是鸣堂发下统一的教材。
但凡看过鸣堂教材的人,不满的人有,反对之声更是多如浪潮。
鸣堂教材上的内容,全都是刘徽让人编写的,教的是人如何忠君爱国。
刘彻为何放任不管太学和各地府学学子一直为书本争论的事,因为感觉闹得不够大,还不能让刘彻满意。
既不满意,且闹大一些,再闹大一些。
闹到何时才够,刘彻不急。
眼下嘛,和刘徽对视一眼,尊儒不假,如何尊才能更利于大汉的统治,如何才能让刘彻的地位更稳,很有讲究的。
“父皇,何不请董仲舒先生入京一趟,专门刻经立书,以传天下。
”刘徽完全没有要把自家鸣堂的教材推广全国的意思。
国家和私学有些不一样,况且也要给人留有余地,才好让人有施展的机会。
一众臣子原以为,刘徽定不会放过机会扩大鸣堂影响,不料刘徽压根没有那个意思,反而提出让董仲舒走一趟。
董仲舒其人,他的天人三策提得那叫刘彻极为满意,罢黜百家更不用说,后来没用上董仲舒其人,刘彻未必见得不怀念。
人嘛,怎么用都是用,如何把人用到极致,是门学问。
想当年刘徽在淮南国要办书阁,学校时,当时就有人建议刘徽把董仲舒请来传道授业。
刘徽没有答应,甚至鸣堂越办越大,聚集的人越来越多,不少人都建议刘徽要把董仲舒请来,刘徽愣是没有请。
今天,刘徽请了。
但又不是为鸣堂请的。
都知道董仲舒如今在外也是当老师,传道授业,桃李满天下。
当年提起尊儒的董仲舒,想必多年来也有所得。
请他入京,修天下学子所学的儒家经典,以令再没有人会为了不同的内容而争论,此事的意义,丝毫不逊于尊儒。
试问,董仲舒会不来吗? “不仅如此,何不请各儒家博士一道修书刻经立碑。
”刘徽不仅要请董仲舒,还想要请如今的儒家博士们一起,让他们修,一定要修出一本让人满意的经书。
刘彻意味深长的扫过刘徽,谁要是以为刘徽是个乖巧听话的人,是会吃大亏的。
修书,不可避免都会夹带私货。
“拟诏,请天下儒士入长安学,为天下学子修书刻经立碑,以统一儒家之典籍。
”刘彻相信刘徽能够想出这个主意,定是还有后续。
倒不着急,且拟诏,好把诏书下达。
一群人听来倒觉得那样挺好,比让刘徽一家言好多了。
“鸣堂内长公主让人修史的事?”某个林公不依不饶的开口,提醒刘彻别把此事忘记。
“君不与臣争功,朕更不至于和自己的女儿争功。
”刘彻冷哼一声答来,某个林公的脸色一阵阵发白。
刘徽极是认可的点头,“原来在林公的心里,我父皇竟然是一个不能容人的皇帝?瞧见一点好处就想据为己有,容不得臣下有作为。
” 林公瞪大眼睛想要否认,无奈此时的刘彻已然道:“挑拨离间的心思动到朕的头上。
回家歇着吧,不用再回来。
” 作为一个皇帝,可以不介意臣子有各种不同的小心思,却不能容忍心思摆在明面上,让人一眼瞧得分明。
刘徽因为多年前的事,已是众矢之的,瞧他们挖空心思的挑拨离间,若刘彻不杀一杀他们的士气,怕是要越发无法无天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刘彻想到刘徽的一番筹谋,没有人可以替代的,自不能让人再继续无休止的动心眼在刘徽身上。
“陛下。
”一听刘彻让他回家歇着,还不用再来,便是不会再起复,换成谁都无法接受,求饶着,却让人上来拖下去了。
“陛下,河西传来消息。
”刘彻一言不合将人贬官一事,不是第一回,况且,挑拨父女的关系啊,当爹的很少能容。
修书修史一事,打从一开始刘徽便告诉刘彻,那是为大汉修的,将来都会记到刘彻头上。
刘徽想为大汉多做一些事,希望为刘彻多添上几分助力,其心,刘彻从来不曾怀疑。
拿刘徽在鸣堂让人修书修史的书闹腾的人,其心当诛。
挑起一个皇帝争功,但凡刘彻犯糊涂,试问天下人会如何看待刘彻? 刘彻眼中尽是冷意,在听到河西有消息传来时,一眼扫过刘徽,刘徽上前接过,呈到刘彻面前。
刘彻打开看到上面的内容,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,侧目相询:“这便是你说过河西
儒家之作,在刘徽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,都是手抄的。
纵然造纸术出来了,不代表太学会统一印刷书本的内容。
因而,太学的学子们或者抄各家的,亦或者抄别人的。
手抄的书本,岂能无错。
有错,拿着书本就得论,一个个先生都争论他们的书本才是对的。
一件小事,吵了好些年了,刘徽没有想到回到长安她还能再听到吵。
提起修书修史一事,正好一提。
“林公真是处处心系父皇,甚好,甚好。
听闻太学内的老师,每人拿的书本都不太一样,为此太学先生每回都要为了课本上的内容争吵不休。
比起关心起鸣堂修史的事,我想听林公说说,太学内因为课本不同而争论的事如何处置?”刘徽必须肯定对方,不肯定,怎么能挖坑。
该管的事不管,不该管的事一天到晚乱管。
太学的事,刘徽听说不少时间了,到现在都没有人解决,像样吗? 某一个林公对于刘徽手里要管的事情太多,自是不满的,因为不满,也不掩饰希望刘徽把事情交出来的心思。
乍听刘徽提起太学的事。
“不只是太学,各地的府学都有如此情况。
”东方朔适时的补充一句,好让人知道,情况并非个类,而是早有。
“既然提起了,就说说吧,如何解决。
”刘彻适时的接过话,等着臣子们想出解决主意的办法。
东方朔一眼扫过刘徽道:“其实长公主在鸣堂的办法套用即可。
” 现成的法子,刘徽用了,而且用得极好,有什么道理不用? “陛下,不妥。
按鸣堂那一套,经书着作还是原来的样子?”鸣堂的法子,无非是鸣堂发下统一的教材。
但凡看过鸣堂教材的人,不满的人有,反对之声更是多如浪潮。
鸣堂教材上的内容,全都是刘徽让人编写的,教的是人如何忠君爱国。
刘彻为何放任不管太学和各地府学学子一直为书本争论的事,因为感觉闹得不够大,还不能让刘彻满意。
既不满意,且闹大一些,再闹大一些。
闹到何时才够,刘彻不急。
眼下嘛,和刘徽对视一眼,尊儒不假,如何尊才能更利于大汉的统治,如何才能让刘彻的地位更稳,很有讲究的。
“父皇,何不请董仲舒先生入京一趟,专门刻经立书,以传天下。
”刘徽完全没有要把自家鸣堂的教材推广全国的意思。
国家和私学有些不一样,况且也要给人留有余地,才好让人有施展的机会。
一众臣子原以为,刘徽定不会放过机会扩大鸣堂影响,不料刘徽压根没有那个意思,反而提出让董仲舒走一趟。
董仲舒其人,他的天人三策提得那叫刘彻极为满意,罢黜百家更不用说,后来没用上董仲舒其人,刘彻未必见得不怀念。
人嘛,怎么用都是用,如何把人用到极致,是门学问。
想当年刘徽在淮南国要办书阁,学校时,当时就有人建议刘徽把董仲舒请来传道授业。
刘徽没有答应,甚至鸣堂越办越大,聚集的人越来越多,不少人都建议刘徽要把董仲舒请来,刘徽愣是没有请。
今天,刘徽请了。
但又不是为鸣堂请的。
都知道董仲舒如今在外也是当老师,传道授业,桃李满天下。
当年提起尊儒的董仲舒,想必多年来也有所得。
请他入京,修天下学子所学的儒家经典,以令再没有人会为了不同的内容而争论,此事的意义,丝毫不逊于尊儒。
试问,董仲舒会不来吗? “不仅如此,何不请各儒家博士一道修书刻经立碑。
”刘徽不仅要请董仲舒,还想要请如今的儒家博士们一起,让他们修,一定要修出一本让人满意的经书。
刘彻意味深长的扫过刘徽,谁要是以为刘徽是个乖巧听话的人,是会吃大亏的。
修书,不可避免都会夹带私货。
“拟诏,请天下儒士入长安学,为天下学子修书刻经立碑,以统一儒家之典籍。
”刘彻相信刘徽能够想出这个主意,定是还有后续。
倒不着急,且拟诏,好把诏书下达。
一群人听来倒觉得那样挺好,比让刘徽一家言好多了。
“鸣堂内长公主让人修史的事?”某个林公不依不饶的开口,提醒刘彻别把此事忘记。
“君不与臣争功,朕更不至于和自己的女儿争功。
”刘彻冷哼一声答来,某个林公的脸色一阵阵发白。
刘徽极是认可的点头,“原来在林公的心里,我父皇竟然是一个不能容人的皇帝?瞧见一点好处就想据为己有,容不得臣下有作为。
” 林公瞪大眼睛想要否认,无奈此时的刘彻已然道:“挑拨离间的心思动到朕的头上。
回家歇着吧,不用再回来。
” 作为一个皇帝,可以不介意臣子有各种不同的小心思,却不能容忍心思摆在明面上,让人一眼瞧得分明。
刘徽因为多年前的事,已是众矢之的,瞧他们挖空心思的挑拨离间,若刘彻不杀一杀他们的士气,怕是要越发无法无天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 刘彻想到刘徽的一番筹谋,没有人可以替代的,自不能让人再继续无休止的动心眼在刘徽身上。
“陛下。
”一听刘彻让他回家歇着,还不用再来,便是不会再起复,换成谁都无法接受,求饶着,却让人上来拖下去了。
“陛下,河西传来消息。
”刘彻一言不合将人贬官一事,不是第一回,况且,挑拨父女的关系啊,当爹的很少能容。
修书修史一事,打从一开始刘徽便告诉刘彻,那是为大汉修的,将来都会记到刘彻头上。
刘徽想为大汉多做一些事,希望为刘彻多添上几分助力,其心,刘彻从来不曾怀疑。
拿刘徽在鸣堂让人修书修史的书闹腾的人,其心当诛。
挑起一个皇帝争功,但凡刘彻犯糊涂,试问天下人会如何看待刘彻? 刘彻眼中尽是冷意,在听到河西有消息传来时,一眼扫过刘徽,刘徽上前接过,呈到刘彻面前。
刘彻打开看到上面的内容,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,侧目相询:“这便是你说过河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