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仙侠 > 爱恨无垠 > 第181章 情系老区

第181章 情系老区

目录
    年少时期的少丰,在心里深处记住的陈将军三个字,如雷贯耳,久久挥之不去。

    这应该算是他在报刊杂志上最先见到的陈将军,在收音机里最先听到的陈将军这个鼎鼎大名了。

    陈将军1909年出生在湖北麻城。

    1926年4月参加农民协会和自卫军。

    1927年9月在大别山南麓参加秋收暴动,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,随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。

    1928年入党。

    先后任红军第11军排长、连长,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32团3营营长,红11师第31团团长、师长,红4军副军长、军长等职,率部参加了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。

    长征到达陕北后,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,东进纵队司令员,冀南军区司令员,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,率部参加抗日战争,屡立战功。

    建国后历任河南军区司令员,中南军区副司令员,武汉军区司令员,福州军区副司令员、铁道兵司令员等重要职务。

     当光标师兄手持一叠陈将军的资料,宛如捧着一座沉甸甸的历史丰碑,递到少丰面前,少丰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八十年代初期的场景。

    那时,少丰参加工作没多久,便如一颗充满朝气的新星,踏上了前往成都的征途,去采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党员、老红军、老革命,抢救收集那些珍贵的革命史、党史、军史资料。

    在采访时任成都铁路局副局长的刘老红军时,少丰仿佛看到了一位从赤江河畔走出的传奇人物,他曾跟随陈将军辗转征战多年。

    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红军不无遗憾地告诉少丰:“年轻人啊,大巴山革命老区,就如同被命运捉弄的孩子,按照陈将军的说法,是两次错失了发展的良机。

    第一次,自然是红军撤离大巴山的时候。

    ”初闻此言,少丰如坠云雾,茫然地望着这位慈祥的老红军,心中充满了疑惑。

     刘副局长喝了一口茶,慢慢地说:“当年我们以通南巴为主的大巴山革命根据地,是全国第二大苏区,江西苏区是第一大苏区。

    但是红一方面军撤出江西苏区以后,那是不是我们川陕苏区就成为全国第一大苏区了?”少丰点点头表示认同。

    刘老红军接着说:“那时候根据地的面积、人口与红四方面军的数量,特别是战斗力可以说都是排第一的。

    经过反敌“三路围攻”和“六路围剿”,红四方面军发展成五个军近十万人的兵力,根据地也建有23个县的苏维埃政权,涉及的人口将近500万啊。

    如果那时红四方面军不撤出川陕苏区,把中央红军接到四川,在大巴山区包括秦岭一带发展根据地。

    领导全国的抗日战争,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,也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建设根据地,那么,我们现在的大巴山区,特别是通南巴老革命根据地,从经济到文化,从农业、工业到交通运输,通讯、教育、卫生可能就很发达,人民就不会还像以前那么穷了。

    我们的陈司令多次说过大巴山的条件,尤其是通南巴一带比陕北要好许多。

    他是出生在大别山区的,在大巴山战斗了三四年,后来又在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作战,比较了这些地方,还是大巴山民风淳朴,资源丰富。

    当年要是红四方面军不撤出大巴山,而是以这里为根据地,那么,我们的抗日战争就不会那么艰苦,我们红军八路军队伍发展壮大就会更快,战斗力也会更加强大。

    ” “那么第二次发展机遇又是如何失去的呢?”少丰满脸狐疑,再次发出疑问。

    刘老红军稍稍沉默,然后继续说道:“那是在红军离开40多年后的80年代初,通南巴又如同一个被遗忘的孩子,再次错过了一个发展的黄金契机。

    那时,陈将军在铁道兵任职后,为了修筑战备路,他调来了一架直升机,喊我代表铁路局陪同他在大巴山区的上空盘旋考察了三天。

    随后,直升机降落在达县地区,犹如一颗希望的种子,播撒在这片土地上。

    陈将军邀请当地领导座谈,共同探讨如何让大巴山革命老区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    陈将军心怀壮志,一心想为大别山、大巴山、太
目录
返回顶部